查看原文
其他

宁小刚:寻找贺兰山的语言

值得品味的 好酒地理局 2022-10-22

他们的脸上,长满了贺兰山东麓的风土。


去年立冬,宁小刚终于为贺兰山东麓葡萄酒产区的春夏秋冬”摄影计划画下了句点。
这场从2018就开始的摄影计划,在相继完成春、夏、秋三季拍摄后,为了等一场宁小刚理想中的冬雪,硬是拖了三年才完结。
“等冬天拍完之后,我准备在国外办一次集中展览。”
一聊起这个话题,宁小刚就迫不及待地向我分享了他的设想与期待。尽管那时,他并不确定什么时候才能拍上“冬”。
“从贺兰山东麓望去”,是宁小刚为未来这场展览策划的主题。
他说,站在贺兰山东麓望过去,“我的眼前是宁夏贺兰山东麓葡萄酒产区,我的远方是世界”。

情绪
宁小刚镜头下的“春夏秋冬”,与想象中的不太一样。
原以为一年四季的时间线下,呈现在眼前的,会是宁夏贺兰山东麓葡萄酒产区风土环境的变化,是葡萄与葡萄酒四季写实的地理摄影。
但实际上,它们更像是一组有写意精神的情绪片。我们可以轻易从图片中感受到情绪,却很难在第一眼的瞬间读懂它。

春天的芭蕾、夏天的故事、秋天的守望、冬天的蕴藏,是宁小刚为此次拍摄策划的分主题。
乍一看,似乎每个主题都与宁夏关联不大。但芭蕾、故事、守望、蕴藏的背后,恰是能体现贺兰山东麓产区的细节。
“春天的芭蕾”是2018年的作品。芭蕾的意象在于舒展,灵感则来源于宁夏酿酒葡萄种植的一大特色——展藤。

在贺兰山东麓,有一个独特的葡萄酒节日——春耕展藤节。这也是每一年酒庄忙碌的起点。
受典型大陆性气候影响,每年十一月冬季来临前,贺兰山东麓产区都会对酿酒葡萄采取埋土防寒措施——修剪葡萄藤将其埋于土中,帮助葡萄树安全越冬。

相应地,初春之时,就要撤土扶藤,助力葡萄树恢复生机。
展藤,也叫出土上架。这活儿听着简单,做起来却容不得一丝暴力。
经过一整个冬天的能量蕴藏,不少葡萄藤在即将出土时已经萌发了芽眼。从撤防寒土开始,到扒除枝蔓覆盖物,再到完全露出葡萄枝蔓,都需用力得当,以防芽眼受损
上架的过程同样需要轻柔缓慢,如果葡萄藤受伤,枝蔓的营养成分就会流失,进而影响当年的葡萄收成。

绑蔓也是个技术活儿。经验老道的农民会让枝蔓以合适的造型依附于葡萄架上,方便未来每一株葡萄的生长、开花、结果、成熟和采收。
他们还会仔细检查所有主蔓基部的土是否清理彻底,以防葡萄枝蔓着地生根。
初春的这些努力,都是为了葡萄藤可以在新一年更好地舒展。当然,也寄托了农民对秋收的希望。
宁小刚说,“每个季节都有每个季节的情绪”。
于是,春天的葡萄园里,面带微笑、坦然自若的农民,与手持葡萄枝蔓轻盈起舞的芭蕾舞者相结合,既不突兀也不割裂,反而充满了希冀。


脸庞


人物,是宁小刚作品里必不可少的要素。

“春夏秋冬”系列作品中,可以看到很多面孔。

种植葡萄的农民,管理葡萄园的拖拉机手,芭蕾舞者,现代舞者,游客形象的模特……他们或集体,或单独,有时艺术,有时生活。没有统一的风格,却都在讲述着产区的故事。

“夏天的故事”里有两位模特儿。

她们一位拥有健美的身材,象征着夏日里明媚的阳光和葡萄蓬勃的生机。

一位是外国面孔,以游客形象展现宁夏葡萄酒产业对外开放的态度。

此外,还有一位当地“名人”。

这位“名人”叫海富贵,是宁夏银川永宁县原隆村的村民,也是立兰酒庄的拖拉机手,总书记考察闽宁镇时曾到过他家里做客。

海富贵是2012年宁夏生态移民中的一员。那一年,他举家从老家宁夏南部山区固原搬到闽宁镇。《山海情》中“西海固”的大部分地区就位于固原,生活条件可想而知。

搬到闽宁镇后,海富贵一家分到了两间住房。后来,他又参加了镇上举办的农民技能培训,拿到了技能证书,入职立兰酒庄成为葡萄酒产业工人,带领七口之家一步步奔小康。

宁小刚自然不会错过海富贵这位代表性人物。

2019年的夏天,宁小刚专门网购了一个等比例大小的红色电话亭,立在海富贵日常工作的葡萄园内。于是,就有了海富贵在葡萄园里打电话的场景。

宁小刚说,这是在向外界报告宁夏葡萄酒发展的信息。照片,一下子活了起来。

无论是农妇们喜悦地抬起装满酿酒葡萄的果筐,还是农民边品尝酿酒葡萄的味道,边看着采购人员登记筐数、计算工钱,宁小刚镜头下的脸庞都是自然不拘谨的。

这些普通人的真情流露让人不禁错觉:这难道是电视剧照?

问及拍摄技巧,宁小刚直言靠“拉家常”。在他看来,职业模特的出片率非常高,他们会根据快门的声音快速变换动作,而对于普通人,出片的关键在于“让他们放轻松”。

他通常会在拍摄前或者过程中与拍摄对象聊天,在“谈没谈女朋友”“有几个孩子”的家常中,找到他们最纯真最自然的一瞬间定格。


相识


宁小刚自夸是位拍片子的快手。

“秋天的守望”取景期间,他曾拍下100位闽宁镇农民的肖像,用时仅半小时。
可就是这位快手,用了三年才完成了一年四季的拍摄。
摄影师为了等一场雪耗上时间本不算什么新鲜话题,毕竟还有位俄罗斯摄影师阿列克谢·克利亚托夫花了12年时间只为拍雪花。
可是,“贺兰山东麓葡萄酒产区的春夏秋冬”摄影计划并非是宁小刚自发的,他是受邀策划并实施了这场拍摄。
也就是说,这是一次商业拍摄,是为贺兰山东麓葡萄酒产区拍广告。

而发起邀约的,是宁夏贺兰山东麓葡萄产业园区党工委书记曹凯龙。
宁小刚说,曹凯龙是看到他为乌海世界沙漠葡萄酒文化节拍摄的作品后电话联系他的。
那时,宁夏葡萄产业发展局正有筹备贺兰山东麓国际葡萄酒电影电视艺术节、举办摄影大赛的计划,想借助文化和艺术推广葡萄酒。

宁小刚恰巧有在国外参与这两类事情的经验。“春夏秋冬”这一长期摄影计划,就是在这时签约的。
但在此之前,曹凯龙和宁小刚已经相识。两人的介绍人,是被誉为“旅游地产教父”、银川西部影视城的总设计师韩云峰。
韩云峰与曹凯龙相熟,又欣赏宁小刚的摄影理念,就主动向前者推荐,“有一位拍酒的朋友,宁小刚,挺有意思的”。
正是因为之前的这段插曲,这次合作建立在三观一致的基础上,一拍即合。
宁夏葡萄产业发展局作为发起方,非但没有限制拍摄时间,反而给予宁小刚100%的创作空间和自由。

▲青铜峡鸽子山

前文提到的百人肖像,也是在宁夏葡萄产业发展局的支持与调度下完成的。
最初,宁小刚萌生的是一个大胆的创意——拍一张5000人的农民股东大合影。
看过《山海情》的观众,都知道宁夏有一款葡萄酒叫“贺兰红”。
闽宁镇葡萄扶贫政策的特色之一,就是农民流转耕地给酒庄,并直接入股贺兰红。相应地,农民可以获得土地流转费、工钱和酒庄分红。
为了支持此次拍摄,宁夏葡萄产业发展局调集来10辆大巴车待命。只是,短时间内完成5000人的拍摄计划并不现实。
闽宁镇的持股农户们住得分散,近则20分钟车程,远则近一小时车程。
按一辆大巴车平均乘客50人,同时完成5000人的接送任务需要100辆大巴车。缩减大巴车数量,则需要往返多次才能将村民集中到一起。这样一来,最早一批到达的农户可能要等上个五六小时,也不可行。
后来,双方决定拍个千人的大合影。百张肖像照的主人公们,也尽在到场的这千人中。
宁小刚将这组图片命名为《葡萄的父亲母亲》。
<滑动查看下一张图片>


他们是种葡萄的农民,也是贺兰红酒庄的股东。这些搬迁到闽宁镇的移民,在葡萄园里找到了他们的未来
“他们的脸上,长满了贺兰山东麓的风土。”
宁小刚从中看到了贺兰山的风霜雨雪,也看到了葡萄藤的倔强。
他说,他的镜头不对焦他们的眉眼,只对焦他们的灵魂。


语言

宁小刚身上的标签很多。

他是馆长,办过杂志,当过老师,开过陶吧。尽管在产区拍摄这件事上,他将自己定义成一位酒类摄影师,但我仍觉得用酒文化传播者来形容他更为合适。

抛开作品不谈,宁小刚是一位不怎么“讲究”的摄影师。

▲宁小刚
出差拍摄,他通常只会带一部相机一个镜头。没有三脚架,没有灯光,没有摄影助理,最多在有摄影需求时带上自选的模特。

他说,“老天爷布的光是最好的光”。

因为“春夏秋冬”的拍摄是在三年内间断进行的,成片甚至被宁小刚分散存储在各个硬盘里。当然,他还是可以轻易找到它们。

“我这个人比较散漫,只能这么解释”,宁小刚笑言。

但就是这样一个散漫的人,会在工作时提醒产区的工作人员,要同老乡们沟通肖像授权。

当初在闽宁镇拍摄农民肖像时,宁小刚身后就站着发展局的干部。他只管紧盯镜头,快门一响,就上前同老乡沟通,询问他们的姓名与身份证,以及授权的意向。

如果不了解背景,只看“春夏秋冬”系列片或者《葡萄的父亲母亲》,很难将其与商业拍摄划上等号,因为作品里的艺术气息太强烈了。

图像虽然无声,却有自己的语言。这也是宁小刚倾向于用艺术创作进行商业摄影的原因所在。

宁小刚擅长在创作中制造矛盾,他会故意将形象反差大的两类人框在一个画面下,目的是让观众定睛“吃瓜”。

下图,就是宁小刚的灵光一现。

▲摄于夏桐酒庄

在葡萄园里除草的三位农民,是他在休息期间偶遇到的。这张农民与芭蕾舞者形象的冲突,同时也是对葡萄酒从田园到餐桌、从生产者到消费者的一种表达。

宁小刚认为,所有有影响力的片子都在冲突中诞生的。

在他看来,艺术是商业摄影推广和传播的延展,艺术创作可以最大限度消除媒体和观众对广告的戒心,延长商业片的传播时效。

这并非无稽之谈。宁小刚受酒庄之邀拍摄的商业片曾被选为《VINO》杂志的封面,而杂志社并没有向任何一家酒庄索取高昂的广告费——在他们看来,这些是艺术片,并非商业作品。这就是艺术的力量。

就像葡萄酒的消费群体永远有意愿去尝试、接受有个性的葡萄酒一样,宁小刚不断探索商业摄影的艺术化,就是为了突破商业摄影的推广界限。

▲远处被框住的“土堆”其实是烽火台遗址

宁夏葡萄酒从戈壁开荒开始,到获得国际葡萄酒界的认可,一路艰辛离不开产区对葡萄酒品质的把控与精进,也离不开国际媒体的自主发声。

如今,贺兰山东麓的名号日渐响亮,如何以强有力的推广表达产区葡萄酒的独特性就显得格外重要。

如何让消费者在喝之前就愿意接受宁夏葡萄酒?——那一定是靠语言的感染力。

宁小刚认为,宁夏要找到自己的推广语言,一种向世界、向中国消费者推广葡萄酒的语言。

热播剧《山海情》中以贺兰红葡萄酒倒酒的特写镜头是语言,宁小刚与宁夏葡萄产业发展局合作的“春夏秋冬”摄影项目也是一种语言。

一种叫艺术的世界通用语言。


关注好酒地理局
发现好酒的自然人文之美
更多好文……



好酒地理局所发表的包括但不限于

文字、图片、视频等原创作品,均受法律保护。

未经许可,严禁任何形式的转载、篡改、删减等。

原文转载请在公号回复【转载】联系授权。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